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1:15 点击次数:170
图片
以前为什么那么多人跑去东莞消费?答案简单而古典:每个人心里都藏着挥之不去的性欲。性欲太迷人了,让人千里迢迢、胆战心惊也要奔赴。性欲从一开始就带着道德问题。人们指责他人时,总爱拿性欲说事——这是最原始的审判,人人都会,却无人能克制。时间久了,人们谈论性欲,总说别人如何淫乱,轮到自己却心摇神迷,难以把持。古老的《十诫》中,“不可奸淫”是铁律。耶稣的解释更严格:“看见女人动了淫念,便是犯罪。”这意味着,连念头都不能有。这条诫命引发无数解读:有人认为是原罪的标志,有人说这证明无人能免罪,还有人觉得这是在提醒——人人有罪,谁也没资格审判别人。但现实是,人们最爱抢占道德高地,先审判他人,却对自己的欲望闭口不谈。
《圣经》里的伟人,大多在性欲上跌倒。大卫王,信心坚定,却沉迷女色。看见下属妻子洗澡,便勾搭成奸,甚至设计杀害其丈夫,霸占人妻。晚年病重,还要少女陪寝。所罗门王智慧超群,却妻妾成群,尤其迷恋埃及美女,在温柔乡中醉生梦死。上帝的设计充满矛盾:动物按季节发情,人类却随时可能欲望勃发。性欲如此美好,却又如此危险,人类无法掌控。儒家讲“万恶淫为首”,把性欲视为洪水猛兽。历代教育都强调禁欲,但现实呢?家长反对早恋,自己在外面却拥有情人;皇帝满口仁义道德,后宫却三千佳丽。多少女人老死宫中,得不到宠幸,多少皇帝纵欲亡身?这种虚伪,成了最大的谎言。
弘一法师李叔同,年轻时风流成性,中年出家,试图割断欲望。但欲望生于内心,避世不过是逃避。他临终写下“悲欣交集”,道尽人性纠葛——欲望是悲伤与欣喜的源头,人永远无法真正战胜它。关于性欲的争论持续几千年:有人说是自然需求,无关道德;有人视其为道德崩坏的根源。真正的答案,或许藏在《圣经》的二元性里——既设定原则,又承认人性的软弱。1. 大原则是不可奸淫:这是底线。婚姻内的性值得赞美,婚姻外的性则是错误。标准苛刻到“动念即罪”,无人能做到。但这原则是坐标,让人审视自己,而非用来审判他人。
2. 小原则是绝对怀疑人性:《圣经》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。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,却在女人问题上屡屡犯错:谎称妻子是妹妹,与侍女乱搞,百岁高龄仍娶少女。性欲的深渊,无人敢直面。性欲是私人命题。装纯洁或放纵,都是浅薄。唯有彻底怀疑人性,才能理解欲望的迷人与危险。没有节制的性欲是荒诞,没有怀疑的道德是虚伪。爱若缺乏对人性的洞察,要么是情欲,要么是交换。多少婚姻和性关系,不过是欲望的遮羞布?等到年华老去,只剩一堆未满足的欲望,靠意淫度日,直至终点。性欲是生活的动力,也是坟墓。认清这点,才懂何为悲悯,何为爱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